欢迎访问湖北大学自考辅导培训网!主要为自考考生提供资讯服务,及培训辅导,网站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官方报考信息以湖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官网为准。
  • 咨询电话:027-86646545
湖北自考辅导报名入口已开通
湖北大学自考网 >院校动态 > 高三:学生与考生角色巧转换

高三:学生与考生角色巧转换

整编:湖北大学自考    2010-09-09    阅读:153

学生,学生,应该是以学为主。但是残酷的高考(因为人多好学校少)制度,以及学业压力的驱使下(深层次是就业压力),教育也渐渐的扭曲成为为应试服务的模式这就要求了,我们不仅是一个学生,还要是一个会考试的考生!虽然很多学生因为考试、因为课业负担抹杀了学习的兴趣。但是无可否认,绝大多数学生对高考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还停留在以“被迫吸收”的方式学习为主,往往“主动出击”的人很少。只有少部分学生喜欢主动钻研学科(非知识,而是试题),并成为一种兴趣,他们这种以题为主的学习方法,就已经慢慢的向“考生”转化。并且这些人大多数就是我们口中的尖子生。高三复习为何随着时间慢慢的以题为主?为何题海这种让人深恶痛绝的战术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就是高考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化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为主动参与考试的“考生”。

学生以学为主,考生以考为主,大多数同学天天都在做题、模拟考试,就以为是考生了,这是大错特错的,什么时候变成考生呢?就是真正考试的时候,即有临场压力状态下,题目答案无从参考的前提下做题。如半期考、期末考、模考的时候,算是半个考生了,到高考的时候,才算是一个真正的考生。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可以想想看,平时所干的一切事情究竟是在学呢还是在考?毋庸置疑,当然是在学,哪怕做题的时候也是在学题,而不是做题。大家做题或者考试的时候,通常做错了题,比如说一道阅读题(语文、英语)大家想一下,当做完后,一对答案,发现答案选A,而你选了B,我相信在这个时候,绝大多数考生会立刻以如下方式去研究,再把这个题仔细琢磨一遍,把原文、问题、选项都仔细琢磨一遍,研究完之后终于明白了,A才是对的,B怎么错、C怎么错、D怎么错,尤其是选B犯了什么错误,至此研究明白全部考题之后就算研究完了。或者有的学生看原文怎么解释,根据这句话的意思看选项,A选项是什么意思,而A的意思与原文几乎一样,所以答案选A,而B、C、D在哪儿犯的错误,学生就明白了。

再举个例子,数学题。假设做道题,要么做错了,要么不会做的时候,可能自己会研究或者看着解答。大多数学生自己看答案或听老师讲解后,就能清晰地了解第一步到最后一步的“解题思想”,就认为自己懂了。并且大家总以为这么学习才是合理,弄懂每一道题不就可以拿下分数吗?而且很多人就是这么获得高分的。

这么做根本就是停留在“学生”阶段,看着正确答案做题,怎么想都是对了,就和看白话小说一样,看完过程就明白了什么情节,但是到考试时真正有用吗?用是肯定有用一点,因为有的学生至少隐约明白或者潜意识下遇到这类题型会照猫画虎,有的确实能画出来了。并且做得多了,总有些相类似的解题过程被同学们掌握,遇到这类题时,也许能发挥出来,但是能够确高考时保碰上的都是熟练得题吗?都能发挥出来吗?

大家都知道,每个班上获得高分的学生比例非常之低,如果这么研究真的正确的话,按理说获得高分的比例应该较高,但为什么比例会如此之低呢?即使在很好的学校,非常高分的比例,一般50个人一个班的也就是5—10个人,为什么不能达到30—40以上呢?比如前面提到的做阅读例子:本着正确答案是A的前提下,再仔细研究一遍题目后,既不用担心时间消耗,又不担心单词不认识,句子看不懂的还可以慢慢分析一下,最终他把这道题完完全全拿下了,知道为什么A是对的,B、C、D是不对的,至此好象学会了全部知识。可是大家思考一下,考场上你发挥出来的是什么水平?是第一次接触到这道题的水平。你掌握完这道题对你做下一篇有什么帮助吗?可以肯定的是,这么去“学习”,对考试几乎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咱们自己看参考书或者听老师讲课,有人告诉我答案是A怎么对的,B、C、D怎么错的,是从原文第几段、第几行验证。但是换一篇文章后,还能从第几段第几行去验证吗?考数学的时候,题目会给你明确的思路让你“填空”吗?

 

那如何向“考生”转变呢?道理很简单,我们不必太花时间研究这道题为什么这么做,而是要研究第一次拿到这个题的时候如何把正确的答案做出来。也就是去研究凭什么我要这么做,凭什么我选出A这个正确答案,这样去研究题目,才是真正站在考试的角度上出发,考试要站在对方角度去看问题,就是学会站在出题者的角度看问题,他问什么,我们回答什么,要关注问题本身。比如说数学解答题,给你一些条件,让你求出个看是无关的结果,那么就要根据题目给的条件,找出哪条路子能通到结果,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我们要求什么,其中差异点在哪?或者说要想求这个结果,上一步前提是什么?罗列出来后再看这一前提的满足条件还缺什么,再列出满足这一条件的必要前提,直到题目条件能够代入。这就是利用题目本身求解的过程,才是考生要做的事。如前面提到的英语阅读,我们要找出如何选出A的做法,才是作为一个考生要做的事,研究为什么并非没有用,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做题的规律技巧,做对这道题的做题方向、对题目的理解、怎么样找上下文来验证,这些方法才能带到下次做题当中去。因此,成为考生的先决条件是:善于关联与思考。

一个合格的考生,必须抓住考试的本质,在考场上始终要保持客观性,即试题问什么,我们答什么,尤其是理科和英语,还有选择题这块,标准化答案只有一个,你为什么会在读懂题目的情况下做错呢?一主观想象,你当时认为这个答案是说的通的,但是你是出题的,还是人家出题的?是你以为题目包含了这个东西,但是题目说到没有?没有。所以你做错了,错了不要紧,最怕的是以为这么着做错了是马虎问题,马虎就是想当然或者想的太多造成的。

什么是客观性?就是假设别人没说,你就不知道。尤其是英语阅读,很多答案看似没有道理,反而是正确的。比如说我出道题:一天没吃饭了,我要大吃一顿。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A选项:一天没吃饭,我饿了;B选项:我正在大吃一顿;C选项:我一天至少吃一顿。问这三选项选哪个?选A的就是习惯性主观,题目告诉你我一天没吃饭就代表我饿了吗?题目字面上没有,就没饿了这回事,所以不对;选B的是没有根据题目字面意思去做题,题目说我吃饭了没有?还没吃吧,所以这是审题的不客观;C答案不合理吧,但是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一天至少要吃一顿,这就是客观,因此选C。又比如一个题目说:外面气温40多度,没人敢出门,问你选不选外面很热这个答案?肯定不选,题目字面上又没告诉我外面很热啊,除非题目明确告诉你40多度表示很热。

还有语文选择题,只要本着客观审题原则,题目字面给的啥意思就照着这个意思做就没错,这才是符合命题者考查你的意思。很多人做选择题时题目完全看的懂,但是一主观联想,就错了。

可是大家从头到尾都在研究从不会到会,依赖什么呢?依赖题海过程中的参考答案、老师讲解,然后强记,没有做总结,没有提炼里面解题共性,没有形成自己的方法,每次拿到新题的时候,依旧在想以前怎么做的,该用什么方法,该从哪里入手,做的多了,简单的题自然可以做出来,但是违背了考试是从试题出发的角度,要在题目中寻找解题方法,把任何题都当作第一次做,去验证你的思维,形成一种解法,解决大多数题,这才是从不会到会,从会到做对,并给下面做铺垫。

 

学习没有捷径,考试是有捷径的,当大家用一套思维做出了许多题的时候,看到考题,自然而然的会根据题目来判定做题方向,从而达到快速做题的效果。道理很简单,当大家每次都能够从题目提干和设问中寻求解题方法时,哪怕临场压力造成不清醒状态,也能做对。即使题目不熟悉,平时没练习过,反正做任何题都一样,都是跟着题目去走,到最后也能做出来,即使不能全对,也能拿下许多步骤分。一句话,跟着题目走,不要跟着以往做过的题目走。

理科解答题做题思维无非这么几种:顺着题干的意思,寻求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差异点,如何才能将问题和答案保持一致(求同思维);寻求达成所求条件与题设相关的必要信息(必要性思维);严格按照题目字面意思纯分析解题(客观思维,考好理科和英语的基础思维)。记住考试考查的是能力与思维并重。目前学生的能力水平并不差,都具备了差不多的能力,至少你知识点掌握了,题目看得懂,解答看得懂,这就是能力。而现在所欠缺的仅仅是思维。大家可以关注一下,那些考高分的同学,是他们的思维对路了。

比如说数学不等式、函数等要用到式子变形,拿到题目,看到一大串式子,自然而然地想去简化,这就是一种做题思维,如果想了半天以前是怎么做题的,这就不是思维。看到分子分母有加减的,第一时间想去转化为乘除或者消去加减号的,这也是思维,因为他知道分子分母有加减麻烦啊。搜刮以前做过类似式子怎么简化的,这就是题海累积。因此要用到式子变形时多利用以往做过的题来研究研究式子变形简化原则,到考试时只要能用上就毫不考虑的用上,这就是一个考生要做的工作。

思维和努力没关系,和智力关系亦不大,是大多数人潜意识中认识事物不同的体现,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是可以点拨、可以训练的,俗话说就是“开窍”。对考题来说,与其研究为什么,不如研究如何做。到现在还在研究为什么这么做的,是个学生,开始研究做题方法、解题入手点的,才是考生。

当然,前面提到的也只是一家之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我只想表达一个概念,既然高考背景下,要求我们抛弃“学生”的身份,我们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做一个“考生”。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理解“考试”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还单纯的认为是“检测知识点”,这是过于单纯了。作为一个“准考生”,我们怕的是不敢想、不敢写,凡事都“事后分析”、“事后明白”、“恍然大悟”。一道题做错10次不要紧,至少你每次做的时候是完全的凭自己思考。最怕错了一次后听了讲解、看了答案忽然“会了、明白了”。作为一个考生,我们要奉行“无知无畏”的精神,要养成给自己找茬的习惯。将“我这么去想怎样怎样,我这么去理解如何如何”作为主体思想,其余“标准答案”与老师讲解,一律作为参考或验证自己的思路,才是一个考生该干的事。

湖北大学自考提升便捷服务

【本月重点:辅导报名】

距湖北大学自考辅导报名截止

001

湖北自考报名系统 湖北自考考前培训

【请广大考生提前备考】

湖北大学自考人手一份上岸资料包

限时免费领取!

真题

自考英语单词必备(猜词方法)

真题

2022年(近代史纲要)真题

真题

2022年(毛泽东思想概论)真题

2023湖北自考报名免费真题指导

自考各科课程思维导图

自考历年真题汇总

专升本真题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声明:本站为湖北自考民间交流网站,湖北大学自考动态请各位考生以教育考试院、自考办通知为准。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